企业数字化转型,不是在石磨上安装发电机,此看似革命性的技术“植入”,其实只实现了从手工作坊,到乡镇企业的变化;企业数字化转型,更不是在收银台贴上二维码,对支付模式的极度优化,最多也只能算互联网思维的末端小火花。
数字化转型不是脑洞大开
IDC数据显示,2017年,超半数中国Top1000强企业,已将数字化转型确定为核心战略。然,如何转型?回答此问题前,可参考另一份调研报告。近日,软通动力与IDC,联合发布“创新中国数字化转型之路”白皮书。援引白皮书的观点和数据:如将企业数字化转型分为单点实验、局部推广、复制整合、管理运营、优化创新五个阶段,90%以上中国企业处于前两阶段,其中54%的企业仍处于单点实验阶段。而对比美国市场,已处于从第二阶段,向第三阶段的演进过程中。
为何会出现此差异?其实,传统信息化建设与企业数字化转型存在本质差异,前者聚焦IT系统,后者关注业务模型,前者局限于简单的业务效率提升,而后者可改变盈利模式。由此,传统IT方案商正在分化,并在拉大差距。传统IT方案商的数字化服务能力,与用户需求并不匹配,而只有具备实践经验、技术能力、生态体系、人才储备的IT方案商,才可提供数字化转型服务。
软通动力的ABC
正是基于此定义,审视软通动力的能力储备。软通动力已结合自身特点总结出了数字化转型的“ABC”模型,即战略(Aiming Strategy)、实践(Best Practice)与能力(Capability)三者的互动、螺旋上升。
从战略和实践角度观察:软通动力已明确全局战略,即以“企业+城市”为主体,以“软件+服务”为双翼,以“云计算+大数据+互联网服务”为驱动。截至目前,软通动力已在零售、金融、电力、地产等10余个重要行业,服务超过1000家国内外客户。其中,世界500强企业客户超过90家。
而从能力层面分析,软通动力能力既包括科技能力,也包括生态整合能力。“企业数字化转型包括研发数字化、市场营销数字化、运营服务数字化等。因此,企业数字化转型不是基于单一业务流程的优化,而是以行业理解为前提,将业务语言转化成数字语言,并最终以IT技术展现。”刘耀东认为。
软通动力的科技能力
进一步聚焦软通动力的科技能力。其实,IT企业提供标准化服务,或定制化服务一直是两难的选择。软通动力提出以“软件+服务”为两翼,则是将标准化的软件工程能力,与定制化的软件服务能力相整合,尽可能地为客户,为合作伙伴平衡此两方面需求。
而另一方面,软通动力以“云计算+大数据+互联网服务”为驱动,也是科技能力的体现。当然,在此方面,并不局限于以上三类新兴技术,还包括人工智能、区块链、物联网等“第四次工业革命”的标志技术。举例说明,在引入图像识别等技术后,软通动力对传统保险解决方案进行重构,20分钟之内即可完成理赔服务。
软通动力的生态能力
由此可见,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,软通动力更强调包括咨询和规划在内的全方位管理,基于业务进行IT系统建设,基于应用“植入”新兴技术。对此,刘耀东表示,不是每天更新企业公众号就叫社交化营销,也不是建立了网店就叫O20模式,“企业数字化转型不能形式大于内容,不能以形式绑架商业目标,技术和渠道也不能改变企业的战略目的。”
当然,在此过程中,提供基于应用集成、数据集成的服务,就必然离不开生态整合能力。目前,软通动力已与华为等多家全球知名企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,并还积极参与标准制定,加入国内外众多协会联盟。